企業新聞
日前,斯坦福大學的研究者打造了一款純正的鋰電池,可以讓電動車一次跑480公里,實現了鋰電池技術的飛躍。
什么是純鋰電池?
在《自然納米技術》雜志發表的研究報告中,我們可以找到答案。
如今市場上的鋰電池確切地說應該稱“電解鋰電池”,鋰僅僅以電解質的狀態(即鋰離子)存在。這種電池有三個重要組成部分,分別為:電解質提供電子,分別在陽極和陰極接受放電。
據斯坦福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教授Yi Cui解釋,在所有可以用于陽極的材料中,鋰無疑是最有潛力的,有些人稱之為“圣杯”,因為鋰具有先天的優勢——重量輕、體積小、效率高。
Yi Cui - 斯坦福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教授,研究團隊負責人
但是,科學家們用了多年時間才終于把“圣杯”變成現實。斯坦福團隊解決了這個非常棘手的科學難題,實現了將鋰放置在陽極。
“圣杯”——奢華的體驗
在最近的這項技術突破中,斯坦福的研究團隊稱,他們使用納米科技制造出了純鋰電池。
美國前能源部長朱棣文(Steven Chu)也是研究團隊的成員之一。
“如果我們能將電力密度增至三倍,同時把成本降低四分之一,這將是激動人心的結果,”朱棣文表示,“我們將擁有三倍于現有電池續航能力的手機,以及單次充電行駛里程超過300英里、價格僅25,000美元的純電動汽車——關鍵是駕乘體驗比每加侖燃油里程40邁(mpg)的汽車更棒!
“圣杯”的技術突破
陽極常用的材質,一般是硅和石墨,在充電過程中將發生反應“吃掉”電子,而鋰的反應通常更為劇烈,將吃掉更多電子,受熱膨脹不均勻。
另外,陽極與電解質接觸時會釋放大量熱,鋰陽極與電解質之間強烈的化學反應會消耗電解質,縮短電池壽命。
為克服這三大障礙,斯坦福的研究員們設計建造了一間蜂窩狀的微觀隔離層——稱之為“納米球”——這樣就能創建一個靈活的鈍感膜,避免不穩定的鋰參加反應。